• 人間百年筆陣 藝術待用券:文化平權的社會運動
  • 2017/11/06 于國華/人間福報
  • 紙風車劇團推出「藝術待用券」,引起廣泛注意。樂見表演團隊以如此魄力回饋社會、推動藝術教育;與此同時,政府立法明文承諾的「藝文體驗券」卻窒礙難行,令人遺憾。

    「藝術待用券」構想來自「待用咖啡」。消費者付費喝咖啡,預付數杯費用,由咖啡店提供給需要的他人。「待用咖啡」的社會互助模式,近年在許多地方流行,甚至由咖啡衍生到用餐。

    「藝術待用券」的購票者,付費之後不取票,由劇團轉贈給需要的對象。台灣的劇場和劇團,許多曾經尋求贊助、購票再轉贈學生或特定對象欣賞,贊助購票並非創舉。紙風車劇團歷經十多年鄉鎮巡迴演出,體認地方藝文資源的嚴重落差;如此大規模推動「藝術待用券」、將兒童送進劇院觀賞演出,需要很大的魄力。

    紙風車劇團藉由資源中介者角色,正以民間力量推動文化平權。二○○六年開始的「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」,到二○一一年結束,募款超過二億元;接著推動「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」,至今募款也超過二億元。二○○六年至今,累積演出達六百五十場、超過一百四十萬名觀眾,贊助單位(人)超過六萬五千個。紙風車劇團近年再衍生反毒的「台灣拯救浮士德計畫」、「鄉村卡車藝術工程」,以及支持快樂兒童基金會推動偏鄉課後輔導;這些計畫的資金,幾乎都來自勸募贊助。

    待用券的運作,不只需要社會的愛心善意,更需要「誠信」。「藝術待用券」能夠推動,顯示劇團得到眾多贊助者信任。更重要是,紙風車劇團做為中介者,必須得到票券領用者相對的誠信,真實幫助到有需要的人,支持這套互助機制運作。

    「藝術待用券」推出不足半個月,募得超過四千張票券,已轉送出約三千張。過程中的宣傳、金流以及領送作業,必須付出龐大成本。

    但是,這些行動所憑藉的「誠信」換算成社會資本,不論對紙風車劇團或台灣社會,都是龐大的「財富」。

    美國政治學家普特南(Robert Putnam)在一九九○年代指出,美國社會一些問題,例如犯罪率上升和人際關係疏離等,都和社會資本的減少有關。雖然對於如何計算社會資本,學界有不同見解;但群眾對於公益行動的參與,確實有助於建立社群,穩定社會發展。由此觀之,紙風車劇團十多年來所帶起的社會能量,對於台灣社會發展的意義,已經超過藝術與教育的範疇。

    遺憾的是,民間行動如火如荼,但畢竟規模有限。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》第十四條清楚寫著:「為培養藝文消費習慣,並振興文化創意產業,中央主管機關得編列預算補助學生觀賞藝文展演,並得發放藝文體驗券。」立法通過至今將屆八年,文化部和教育部對於預算來源和執行方式,缺乏共識;於是《文創法》之中,最能普遍嘉惠學子、支持表演藝術發展的「藝文體驗券」,竟如西諺所云「房間裡的大象(an elephant in the room)」,大到看不見!

    文化平權是文化部揭示的施政理想,偏鄉和藝術教育是教育部的職責所在。但是,由紙風車啟動的文化平權和藝術教育行動,發展成為持續的社會運動,讓我們看到台灣社會飽滿炙熱的善心和公益,以及政府掌握資源與權力卻寸步難行的窘境。